米蘭冬奧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裝備亮相,藏著李寧的奧運“雙勝”敘事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周航
2026年米蘭冬奧會開幕即將迎來倒計時100天。
10月24日晚,在距離米蘭8000公里外的中國大理,正舉行一場戶外盛會。本土體育品牌李寧為2026年米蘭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打造的冬奧會領獎裝備,也首次在這里亮相。中國奧委會相關負責人,李寧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長李寧,與短道速滑奧運冠軍、中國冬奧首金獲得者楊揚等嘉賓共同見證。

夜幕的聚光燈下,隨著“三、二、一”倒計時,現場所有鏡頭,都對準了巨幕電子屏里出現的一件紅白相間的領獎服。衣服的正面上半部分用紅色勾勒著象征五角星的線條;而下半部分和袖臂的白色,就像是白雪皚皚的高山與蜿蜒的雪道;從衣服側面看,能隱約看出李寧品牌LOGO的標識形象;背面CHINA的字母紋飾,在夜晚的光照后更加清晰。
這件領獎服里,還有一個讓人難以忽視的細節。在領獎服的領口、肩部和袖口等部位,兩個菱形交疊穿插,組成了頗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雙勝紋”,這一紋路蘊含著勝利、祥瑞的美好寓意。

隨著新一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領獎裝備的發布,一個橫跨四十年的中國體育品牌的發展敘事也翩然浮現。1984年李寧在洛杉磯奧運賽場奪下三金;1992年李寧品牌成為第一個贊助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奧運會的本土運動品牌;2025年,李寧品牌再次攜手中國奧委會,開啟奧運新周期的合作;2028年李寧將與中國代表團一起,再赴洛杉磯。
2026年的米蘭冬奧會,是李寧在新周期內的第一個奧運賽事,李寧品牌將陪伴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米蘭。李寧表示:“中國體育的榮耀在一代代運動員間傳承,領獎裝備代表著巔峰時刻的榮耀,也是民族精神與運動員風貌的展現。中國體育正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代,李寧品牌將不斷深耕專業運動科技領域,以持續創新的科技實力,全力服務和支持中國體育代表團,做中國奧委會和中國體育代表團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領獎服里的“雙勝”密碼
領獎服里的“雙勝紋”是解開李寧奧運敘事的關鍵密碼。
時間回溯至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
中國游泳隊“五朵金花”之一的上海姑娘莊泳,打敗了當時的世界紀錄保持著湯普森,站上女子100米自由泳比賽的最高領獎臺。這是中國游泳運動員首次登上奧運會冠軍領獎臺,也是那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獲得的首金。
一張當時的老照片里,領獎臺上的莊泳笑顏如花,她穿著的是一件紅黃相間的領獎服,衣服的左胸處是“中國”二字,右胸處則是李寧牌LOGO。這是中國代表團的奧運領獎服首次由本土體育企業贊助。
和莊泳拿下首金一樣,在30多年前,李寧贊助領獎服,回答的是“有無”的問題——讓中國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穿上自己國家的本土運動品牌站上領獎臺。
然而,30年后的當下,李寧與中國代表團所面臨的核心命題已無關“有無”,而是他們該如何在國際競技舞臺,彰顯自身的文化價值與硬核的專業實力。

那么,一件領獎服,究竟是如何彰顯其文化價值與專業實力?
之所以在領獎裝備上選用“雙勝”紋,李寧給出了同心之勝、和諧之勝、無盡之勝、突破之勝四個表達。分別象征著李寧與中國體育、奧運同行40年的同心共進;冰雪運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國體育不斷收獲勝利向前的體育大國底氣;以及中國運動員持續突破自我的精神。
但李寧也深諳,文化敘事如果沒有專業性能做底盤,就淪為空洞的符號。所以,李寧也以更現代的設計語言,詮釋了對“制勝”理念的另一層理解,創新科技則成為這一理念的重要支撐。
在零下20℃的冬奧賽場,領獎裝備設計只有顏值是不夠的。李寧早先就與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密切合作,依托航天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把航天鎖溫棉、玄武巖遠紅外技術搬上了領獎服,這也是這兩項技術首次用于冬奧裝備。

領獎服里的黑科技,從第三方機構的測試數據看更加直觀:航天鎖溫棉使領獎服裝備保暖率提升44%,透濕率提升14%;由于領獎服內里采用了滿印設計的玄武巖遠紅外科技,其光蓄熱升溫達7.3度,遠紅外輻射升溫達2度。
李寧在領獎服的結構也同樣進行了優化創新:內里背部采用蓬松拒水鵝絨構建支撐結構,既擴大衣物內部空間以增強保暖效果,又能加速濕氣從腋下透氣區域排出,通過體溫分區管理,助力運動員在賽后快速實現透濕與鎖溫的動態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李寧經典IP“烈駿”系列設計的領獎鞋也同步亮相。同樣采用紅白配色,領獎鞋在技術上,則搭載了李寧核心中底科技“超?”,大底核心受力區應用了領先的冰面止滑科技,而具備防潑水和輕防污屬性的功能面料用在了鞋面部分。這樣的設計,讓運動員們既能長時間維持舒適的穿著體感,也能應對冬季不同路面和天氣環境。

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再到即將舉辦的2026年米蘭冬奧會,中國隊領獎服背后的文化與科技表達含金量持續提升。
一套搭載自有創新技術、自主研發設計的領獎裝備的背后,是中國本土體育品牌不斷發展的縮影,更是整個中國體育產業從“跟上”到“超越”的縮影。
奧運新周期,李寧的新戰役
2026年米蘭冬奧會中國代表隊領獎裝備的發布,是時隔20余年后,李寧重新拿下奧運權益后的重要一役,也是李寧品牌為新奧運周期落下的先手棋。創始人李寧在此前的內部信中稱這是一份“榮譽也是責任”。
而支撐李寧品牌打下這場新戰役的,是品牌獨特的體育基因護城河。
1984年,體操運動員李寧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三枚金牌。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李寧成為第一位參加圣火傳遞活動的中國運動員。1999年,李寧被世界體育記者協會評為20世紀最佳運動員,與李寧同時在榜的,還有拳王阿里、球王貝利、飛人喬丹等25位國際體壇巨星。2008年,李寧點燃了北京奧運會鳥巢上空的圣火……正是這種基因,也決定了李寧背后與中國體育產業同頻共振的長期主義。放眼中國,甚至是全球市場,也難找出第二家。

事實上,李寧品牌的奧運情結,也不僅體現在與中國奧委會的合作權益中,而是滲透到我國專業體育發展的長期責任與綁定。
在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李寧贊助的三支“金牌夢之隊”共交出了18金、5銀、4銅的好成績。上世紀90年代至今,李寧品牌陸續成為中國國家射擊隊、中國國家跳水隊、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的長期贊助商,李寧與這些隊伍的最短攜手周期,都已經超過了25年。
一直堅持“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發展戰略的李寧,在各大細分專業賽事上,也從未缺席。
早在2012年,李寧就簽約為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官方戰略合作伙伴,為CBA 13個賽季的6000多場比賽提供著專業競技籃球鞋和專業比賽服。同時,李寧也是無錫馬拉松、深圳馬拉松的長期贊助伙伴。值得一提的是,李寧簽約的中國籃球運動員楊瀚森,在今年成為繼姚明、易建聯之后的又一個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新星。
今年8月,李寧集團聯席CEO錢煒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交流會上的表態,也透露了公司在決策中的長期主義邏輯:“李寧對于與COC(中國奧委會)合作的定位,不是短期的、即時性的,不是今天投入、馬上就有回報,而是將其作為一家綜合性專業運動品牌對中長期發展投入的戰略舉措。COC的資源不是單純的運動資源的贊助,而是著眼于對品牌整體運動資源體系化建設,以及為品牌帶來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動力的推動力量。”
李寧已經把包括2026年米蘭冬奧會、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及亞運會等重大賽事節點進行梳理和規劃,依據不同賽事,匹配不同產品、渠道、推廣。
在2025年,外部整體市場環境存在挑戰,但李寧反而加大對各項運動資源的投入,去獲取更多市場空間,提升品牌競爭力和產品核心競爭力。在新周期伊始,李寧通過清晰的攻守布局,為品牌未來的增長蓄力,站上新的起點。
對李寧而言,這場新奧運周期下,戰役的終點,從來不是某一次賽事中的品牌曝光量,也不是某個奧運冠軍同款科技產品的銷售量,而是讓中國體育用品在發展中真正擁有定義國際標準的能力。
就像那件印有“雙勝紋”的領獎服,一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一面是現代運動科技的魂。
品牌創始人李寧曾在一次媒體采訪中道,“我不在乎爬多高的山,關鍵在于要擁有爬山的能力”。李寧品牌,正用其三十五年所積累的文化底蘊與科技硬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品牌,已有足夠積淀,行于勝道。
上一篇: 頂尖專業科技融合東方美學,李寧發布米蘭冬奧領獎裝備
下一篇: 返回列表